主 页 培训教材全文-丙  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第九课:工人的资格

一、本课目的:
  作主工人的资格,不在文凭或按立,而需要在属灵的事情上,从多方面装备自己,才能成为主合用的器皿。

二、预习部分:
1、思考题:
1)应当怎样理解在教会中事奉的人需要有神学文凭,经过按立这样的要求?
2)有些初信者对真理尚不够清楚,即被差派出去传福音,你感到是否合适?
2、预习经文:背诵 弗6:13—18

三、讲课部分:
1、从心志上装备自己。
2、从灵性上装备自己。
3、从经历上装备自己。
4、从真道上装备自己。

四、讨论部分
1、教会传统对工人有文凭、按立等资历要求,当时的教会为什么要这样作?它的优缺点在哪里?
2、工人在事奉和神的话语上,经历越丰富,对信徒越能有生命的供应。在本课内容所提的十种经历里,你经历过哪几种?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讲课全文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一、从心志上装备自己。  民14:24       如迦勒另有一个心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从圣经里给我们的榜样,可以知道怎样的人才能合神心意地事奉神。最重要的,乃是要有事奉的心志。一个再有文凭,经过按立的人,如果没有心志事奉神,那么他不过是把事奉当职业,最多是一个雇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讲到心志的时候,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圣经中的一位前辈迦勒,神特别为他作见证说,“唯有我的仆人迦勒,因他另有一个心志,专一跟从我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摩西要带领以色列民进迦南地之前,先打发十二个探子去探路,了解情况。结果十个探子回来报恶信,不是那里不好,而是敌人太强。只有迦勒和约书亚,他们尽力鼓励百姓上去,如果是神要我们去得的地,尽管那里的亚衲族人,长得又高又大,他们也是我们的食物,一定能够打败他们,得神所应许给我们的地。因此神特别称许迦勒,说他是“另有一个心志。”和其他探子不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想想看,他这心志跟别人不同在什么地方?所有其他探子,当时看的是环境,看的是敌人,看的是自己,当然就会害怕。惟有迦勒,他想到的是神,神的应许,神的祝福,神的同在。在他的思想里,没有自己,不看环境,尊神为大,自然就不会害怕敌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我们也是一样,当我们要在心志上装备自己的时候,首先让我们象迦勒那样,另有一个心志,把自己分别归神,不随从人的意思。

1、罗12:1甘心奉献为活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们要从心志上装备自己的时候,首先就是要能甘心把自己献上为活祭。保罗在罗马书里,用了前面十一章的篇幅,详细告诉我们,神为何要为我们准备救恩;这救恩带给我们的,是何等大的祝福。到第十二章,他就转而向我们提出要求,既然得了这么大的恩典,又该怎样来报答主恩主爱呢?他提出的第一个要求,就是献上自己为活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活祭这一说法,在旧约律法下,并没有提起过。在律法下,虽然常常献祭,但都是死祭,所献的牛羊鸽子,都是被人强制带到祭坛那里,身不由己被献上的。如果有机会的话,他们一定都立即逃走,不愿被献。所以我们说,这是死祭。惟有耶稣,他告诉门徒说:没有人夺我的命去,是我自己舍的。约10:18他不是被神勉强绑架到十字架上,是他自己走到各各他的。他甘愿为我们舍命,献上自己,被钉死在十字架。这才是活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因此,今天他对我们的要求,也不是作死祭,而是作活祭;要自愿献上自己,自愿走上祭坛,自愿走上这条事奉的路,十字架的道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耶稣被钉十架,跟所有被钉十字架的人不同的地方,就是他可以下来而不下来,在罗马帝国时期,受到钉十字架酷刑的人,何止上千上万,但除了耶稣,没有第二个人,是可以下来却不下来的。因此耶稣所忍受的,是比其他人更深一层的痛苦。凡被钉十架的人,所受身体上的痛苦,都同样是难以忍受的;但每个人都只得忍受,被动地忍受,如果有可能,他们绝对是要下来的,要逃避这样痛苦的。惟有耶稣,他是可以下来的,即使他留在十字架上,也可以使自己不痛的;但他却不让自己走下十字架。他是主动的忍受十字架的痛苦,所以说他在十字架上所忍受的痛苦,确实是与众不同的,是真正自愿,是活祭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耶稣为我们献上自己为活祭,他希望我们也能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给他。要作活祭,是需要我们自愿走上祭坛,甘心献上自己。一个事奉神的人,必然在世事上,会比别人吃亏少得;在事奉中,也常是很难在人前讨好。所以神虽然呼召我们,却总是等我们自己情愿,因为神知道,只有明白活祭的意义,甘心情愿把自己献在祭坛上的人,才可能在这条事奉道路上走下去,走到底。

2、提后2:9  宁愿自己被捆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提摩太后书是保罗被关在监牢里的时候写的。他这次被关监牢,跟使徒行传二十八章记载的那次,完全不同了。在徒28章里,保罗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释放。虽然有两年的拘禁,但只是被限制在自己所租的屋子里,可以自由和人接触。徒28:30但这一次,我们从保罗写给提摩太的信里可以知道,他在监牢里的情况,和上一次完全不同;不但他清楚知道自己很快就会被处死,而且被关在死牢,生活上的孤单不便,是可想而知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可是保罗在信里,一点也没有为自己面临的遭遇,表达出惧怕怨恨的意思。人都是爱惜性命的,难道保罗就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吗?为什么他能如此坦然面对呢?我们从刚才念的这处经文,可以找到答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对保罗来说,在他的人生中,还有比个人的自由、生命更宝贵的,那就是神的道。讲到生命的可贵,我们都会想到中国有一位近代诗人所写的诗:生命诚可贵,爱情价更高;若为自由故,两者皆可抛。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崇高的境界,在人生中还有比生命,比爱情更可贵,更高的,那就是自由,自由是至高无上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但保罗却认为,还有比自由更高的,那就是神的道。爱情、自由,都是出于自我中心的人生追求;但保罗看为最高的,却不是自我人生的内容,而是以神为中心的人生。这样的境界,显然是更高一层的。保罗在这里清楚告诉我们,他甘愿被捆绑坐牢,情愿被杀头处死,不是他不爱惜自由,不在乎自己性命,而是为了福音的缘故。只要神的道能因此被释放传扬,不因他而受拦阻,就虽死而无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弟兄姊妹,虽然这是很高的要求,却是我们每一个事奉神的人,必须要具备的心志。神并不要我们失去自由,更不希望我们死;神要我们去传扬福音,见证神的道,首先我们就需要有自由才行。但一个事奉神的人,却不能把任何出于自我中心的内容,当作人生最高的追求,即使是自由也不行。不然的话,魔鬼就会以失去自由来威胁我们,在面临苦难的时候,会自艾自怜,走不上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必须对“事奉神”意味着什么,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。年青的同工常容易看到事奉神荣耀的一面,没有注意到事奉中艰难的一面,就象保罗说的“四面受敌”。林后4:8为什么马可初次跟随保罗和巴拿巴出去传福音的时候,会中途作逃兵?很可能是因为他家是耶路撒冷教会初期聚会的地方,他有机会看到那些使徒和作圣工的人,在弟兄姊妹中是那样的得尊敬,蒙爱戴,受欢迎。他以为跟了巴拿巴和保罗出去传福音,也一定能到处得到人的欢迎和款待;将来还可以在主那里得赏赐,真是太有意义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哪里知道等到他走上了事奉的道路,才知道并不是像想象中那么轻松愉快;到处碰到的不是欢迎,而是挨打、追骂。更加上旅途的艰难,作工的辛劳,跟他原先的想象完全不同,终于无法再继续下去,只能半途逃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这正是提醒我们每个要事奉神的人,这资格不在文凭按立,而在是不是以神作为我们人生的中心,以福音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。这样的人,不一定需要去坐牢。但即使坐牢,也无法动摇他事奉神,为神而活的心志;即使顾不上性命,也不能使神的道失去见证的机会,这才是最要紧的。

3、林后6:3-4          不容职份被毁谤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为了节省时间,我们不把整段经文都念完,其实这一段是非常精彩宝贵的经文。保罗一开始首先就点出了这段话的主题,为了不使他作圣工这崇高职份被人毁谤,他可以忍受下面指出的那些经历。由此可见,一个事奉神的人,在心志上要作好准备,许多事情世人可以做,甚至一般弟兄姊妹也能做,但我们却不能。一般弟兄姊妹作了,人家会原谅他,我们作了,别人就不原谅,因为我们是事奉神的人,人对我们的要求,会比对别人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这似乎有些不公平,有时也确实似乎不很合理,但我们应当看到,人们对我们,有比对别人更高的要求,是理所当然的。比如说,圣经里没有说不可饮酒,只有说不可醉酒。通常即使弟兄姊妹偶尔喝点酒,应当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事。但我们事奉神的人,我的意见就是最好不要喝酒,否则在劝勉弟兄姊妹不要醉酒时,就会有困难,没有说服力。人家会反问,你自己不也喝酒吗?你说我是喝啤酒,他会认为,喝烈酒不也一样是酒吗?你说我喝得很少,即使醉酒的人,也说自己喝得并不多。但如果我们什么酒都不喝,你去劝他少喝不喝,那么他就是不听劝,至少也没有话可反驳,我们的职分也不至于被毁谤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这只是举一个例子,生活中会有不少事情,别人作了,不一定会招惹非议,但一个事奉神的人就得小心谨慎。虽然有些事情,不一定是罪,但我们作了,却会招惹非议,绊跌人,使神的名不得荣耀。因此如果你是一个事奉神的人,就不能只考虑自己的言语行为,是不是犯罪;而是要考虑,会不会给人有毁谤的机会,会不会影响我们向人传福音的机会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就像保罗说的:凡我所行的,都是为福音的缘故。林前9:23这不是说他一生不作别的事,都在传福音;那不可能的,他必然会有自己的生活内容。保罗的意思,就是即使在他生活的一言一行间,也总是会考虑到,会不会因此影响传福音的工作。当我们说了一句不合宜的话,作了一件不合宜的事,不一定已经到犯罪的地步,但可能已经使人产生不良的印象,再要向人传福音,就传不出口了。这样的事情,当然就应当要避免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有些弟兄姊妹去市场买东西,或外出雇车时,喜欢杀价。当然在双方自愿前提下,讨价还价原属正常。但如果你想要向人传福音,也就不要杀价太厉害了。有些姊妹买菜,把价钱压得最低,临走还伸手硬多抓一把。这样的时候,你最好不要再去劝卖菜的相信耶稣,因为恐怕只会羞辱主名。虽然你没有犯罪,但至少人的心中会毁谤,谁要相信你这样的耶稣!
          由此可见,我们要事奉神,在心志上,应当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,随时不忘记自己的地位职份。为了能向人传福音,不是只要不犯罪的事情就都能做,而是要考虑更进一步,凡会影响人信耶稣的事情,即使别人可以做的,我也不要做。在买菜的时候,当我预备要向卖菜的人传福音的时候,在价钱上,宁愿吃亏些,多给些,少拿些。虽然人不一定就接受相信,但至少我们传福音的职份不会被毁谤。

4、提后4:2   总要专心传福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一个真正传福音的人,不但在言行上随时考虑不要影响了事奉;在时间上,也是没有不限机会的。保罗提醒我们,无论得时不得时,总要专心传道。在环境得时的时候要传,在环境不得时的时候,也同样要专心传。当然不同的环境下,我们传福音的方法形式是可以随之变通的,可是传却是必须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圣诞节的时候,总是人对耶稣最有兴趣的时候,我们趁机有演出,有传福音的信息,常有数以百计的人,在这样场合下,愿意接受耶稣作救主的。这当然是传福音的好机会,不应随便失去。但也不是说,过了圣诞节,机会不那么好了,就不要传,等明年圣诞节再传吧。我们同样应当专心传福音,向我们周围的邻里亲友,可以接触到个别的人,都是我们随时传福音的好机会。虽然不再是数以百计的人来信耶稣,但一个一个的,不停地加起来,也很快可以达到几十几百人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即使是在环境险恶受压制的情况,也不是就不能传福音了。环境险恶,不等于人心险恶。往往在险恶的环境,人心还特别愿意接受福音。这时如果我们传福音,当然需要考虑方法形式的问题,再严峻的环境,也总会有可以传的形式和机会的;问题全在我们是否还有传的心志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现在我更体会的,得时不得时,还不仅是指环境,更是指人心。往往在环境不得时的时候,人心却很得时;在环境得时的时候,人心又不得时了。记得在文化革命中,虽然当时严禁一切宗教活动,凡敢传福音的,都难免会遭到牢狱之灾;凡敢信耶稣的,至少也得被批斗,被送去乡下劳动。虽然如此,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要信耶稣。中国的教会,经过文化革命,信主的人数,在人不知不觉中,竟增加了许多,是任何其它宗教所无法比拟的,
          这几年我国经济开放政策,已经使社会环境起了很大变化,不但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,就是文化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。按照环境来说,现在应当是很得时了,但人心却可能走向了不得时那一边。我们会发现,现在传福音,在效果上,不见得比过去会更好。不是环境拦阻,而是人心不要。但我们仍然应当努力传福音,面对被世俗麻痹的人心,向我们提出了可能是更艰巨的挑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总之一句话,环境也好,人心也好,它的得时不得时,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;所以不应当影响我们“务要传道”的心志。保罗这里对我们的提醒,其实就是“管它得时不得时,我们只管照样传福音就是了。”

5、提后4:7   一生坚守主的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这里终结了自己的一生,打了美好的仗,跑了当跑的路,守了所信的道。我们这里特别要说的,是“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。”有人以为保罗的意思是,他这一生都守住了自己的信仰,至死也没有放弃。我想,把不放弃信仰,和一生为主打美好的仗并列,好象不很适合。而且对保罗来说,只要求自己一生不放弃信仰,也好象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。保罗这里说的“守住”,那应当是指,在面对一切混淆真道的异端假先知时,能够起来坚决抵制,竭力争辩;使教会和信徒能持守纯正信仰,明白全备救恩。这正是保罗一生为真道打美好的仗的内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“不放弃信仰”当然是重要的,但对一个事奉神的人来说,只对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,不但是太低,而且最多不过反映出一种“独善其身”的人生哲学,并不是一个事奉神的人应有的追求。对我们来说,一生坚守主的道,更应当表现在为真道竭力争辩,驳斥异端邪说的错谬,帮助信徒不受假先知的迷惑,把福音传得清楚全备。这才是一个忠心仆人应有的心志,事奉的态度。

6、彼前5:2-4  要有牧人的心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从四福音里看到的彼得,虽有爱主的心,也愿意事奉主,但却因为太过自信,自以为是,最后三次不敢承认主名。经过这次失败,我想他一定是痛定思痛,有了彻底的反省,认识自己的不足,再也不敢看自己比别人强。所以耶稣复活以后,在提比利亚海边问他“你爱我吗”时,他表现得好象是另一个人了。我们从使徒行传和他所写的书信,可以知道他的改变,不是装出来的,他是真正生命改变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原来他对主也是忠心的,但那就好象是一个忠心的雇工,忠于主人,但对羊群却没有爱,总感到看不顺眼,随意责打,迫使就範。因此耶稣在提比里亚海边跟他的对话里,特别提醒他,要爱主,就得爱羊群;关爱羊群,就是爱主的实际表现。约21:15-17我们从刚才所念的那几节圣经,可以知道彼得这次是刻骨铭心地接受了耶稣的教导。他还是那样向主忠心,但已经不再是一个雇工的心肠,而是牧人的心肠;不但爱主,也爱羊群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他这几句对一切事奉神的人勉励的话,我每次念的时候,总感受到极大的激励,也深感羞愧不够。这些教导,确实是我们每个事奉神的人,应当天天念,时时放在心中的要求。

7、帖前2:7    温柔乳养像母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都知道母爱的伟大,但她的伟大,不是因为作母亲的偏袒溺爱,而在温柔细致的关心乳养。保罗在这里提到他对弟兄姊妹象母亲那样,特别指明就是在温柔和乳养的方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母爱了不起,因为她的心思总是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对孩子忘我的关爱,总是超过对自己的关心。很多作母亲的错用了这个关心,把它表现在偏袒纵容上,但正确的关心,应当是有正面的鼓励,正确的引导,及时的教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事奉神的人,对待弟兄姊妹也应当像一位有见识,有智慧的母亲那样,能爱护他们超过对自己的关心,也知道怎样从正面造就他们,教导他们,安慰他们,带领他们走在正道上。

8、林前4:15 严格教导如父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一个家庭里,母亲代表慈爱的一面,父亲则常让人感到严厉的一面。当我是孩子的时候,在我的印象里,父亲是那么严厉,什么时候父亲在家,就觉得很不自在;父亲不在家,就感到好高兴。只有当自己作了父亲,才懂得作严父的辛劳和苦心,维持家庭里爱的平衡。没有父亲严格要求管教,孩子的无知愚昧,很容易走错路而不自知,一意孤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哥林多在当时是一个十分繁忙的大城市,是海陆交通要道,所以哥林多教会不断有来访作工的工人。当时教会有名望的工人几乎都有去过,以至哥林多信徒自以为,什么都见识过了。结果他们的生命倒没有长进,教会里各种问题却接二连三地发生。保罗在看到这些问题时,就当面指出,严厉责备;为此难免得罪一些人,使他受到诬陷攻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这里就是向他们解释,他这样指出他们偏离真道的地方,是为了要他们能悔改归正。只有作父亲的,才会对孩子严格管教,要他改正,因为这是他的孩子,所以爱他,关心他,不愿意他走错路。如果不是自己的孩子,何必作这个恶人,任凭他走错也不干自己的事。所以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,他这样严厉责备,正是因为他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,他有父亲的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其他人面对错误也不愿指责,只说好话,那是因为他们只是师傅,不是父亲。一位尽责的师傅,也会向学徒作好的,正面的教导;但他不会去指责扭转错误的事情,这不是他的责任。父亲不但要作正面、好的教导,在见到不对的地方时,就会随时管教。所以圣经说,只有父亲才肯对儿子作管教。来12:8
          盼望我们事奉神的人,都能有父亲的心肠,不只是作些正面的教导就够了。我们对信徒要有真正的关心,见到不合适的表现,不怕招人厌恶,也能当面指责挽回。这样才能使信徒灵命,得到健康全面的成长。

9、林前9:24-26     如场上赛跑选手——苦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们看到一个运动员上台得奖时,每个人心中都会羡慕不已,巴不得自己也能有这样光荣的一刻。但可能我们没有想过,一个运动员能得到这样超越别人的成就和荣誉,需要经过多少日夜的苦练,不是想一下就能达到目标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也是以一个运动员的成就来勉励自己,为了得着奖赏,诸事都有节制;意思就是一生的言行,甚至饮食起居,都不再随心所欲。凡会影响得这奖赏的生活内容,就必须作出调整,甚至放弃。一个运动员为达到目的,尚且能这样刻苦训练;今天那召我们得的,是天上永远的赏赐,无比的荣耀。我们和这些运动员相比,是不是有比他们更加勤学苦练呢?还是以为今天我们一切都靠主恩典,只等主慈爱赏赐就可以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说要在心志上装备自己;既说“装备”,就表明不只是“心中起意”就够了,是需要有装备的实际。首先就得下工夫苦练,在圣经上苦下工夫,在祷告上苦下工夫,这是我们苦练最基本重要的内容。在这基础上,再加上知识技巧等方面的练习,才能使我们的事奉,得到更美好的效果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感谢主,运动场上的比赛,得奖赏的冠军只有一人,而今天主耶稣预备要给我们的奖赏,是没有限量的,是人人有机会的。凡今日尽所能地事奉主的人,都能够得到他的赏赐。可14:8
         
10、提后2:4-5       如比武场上精兵——拼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一个事奉神的人,不只是要像运动员那样,有勤学苦练的心志,还需要象比武场上的角斗士,有拼命的心志。运动员勤学苦练,只是造就自己能有好的成绩,达到正面的提高。但要作精兵就不仅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战能力,还需要考虑如何胜过外来的对抗和危害影响,达到保护自己和周围需要保护的目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凡在军中当兵的,首先就需要有拼命的精神。所谓拼命,不是不要命,而是不顾性命。徒15:26一个事奉神的人,应当珍惜自己的性命,失去性命,也就是失去事奉的机会。但在事奉中,我们却需要有不顾性命的心态,不是事事处处首先就想到自己。一个在事奉中,不能放下自己要求,还想保留自己权利的人,他的工作是一定作不好,不能造就人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需要有“拼命”的心志,但却也不能莽撞,走极端。尤其当教会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,有些事奉神的人,出于向主忠心的心态,容易有过激的表现;结果常是使教会事工受影响,弟兄姊妹受亏损。每当这样的时候,我们应当记得,在比武场上还不只需要拼命,更需要按规矩,就是要有纪律,有节制。这样我们的事工才能是平衡的,有智慧的,造就人的。

二、从灵性上装备自己。 但5:11—12 如但以理有美好灵性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事奉神,不但需要在心志上装备自己,在灵性上也需要装备自己。事奉神不是一种宗教职业,只要具备宗教知识,学得宗教礼仪,就可以去做宗教工作了。这是事奉,首先需要自己有生命的见证,有美好的灵性;否则的话,就不可能在事奉中荣耀神的名,也很难使人真正得到造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但以理原是一个被掳的犹太人,但即使在外邦人中,都赢得美好的名声,巴比伦的太后都见证他里头有美好的灵性。因此他不但可以在外邦人中,使神的名得荣耀,也使很多人因他而蒙恩得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那么怎样才能算是有美好灵性呢?我们常说要“属灵”,究竟什么是属灵,怎样追求,才能使自己达到“属灵”的要求呢?属灵不是一句空话,不是不切实际的高调。我在下面提出十个“心”,如果我们能具备这些心,也就是在灵性上装备了自己。

1、忠心    林前4:1—2   这是能受托付的首要前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所有的“心”里,我想首先必须要有的,应当就是忠心了。我们所念的圣经清楚告诉我们,所求于管家的,是要他有忠心。如果没有忠心,再有恩赐才干,主人也无法放心把工作托付他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年幼的时候,母亲要找一个帮佣的人,我看有的来了以后,表现得非常伶俐能干,做事也干净利落,又能说会道。我以为母亲一定喜欢,那知母亲却没有把她留下来。最后有一个从农村来的女青年,看她什么都不会,但却勤勤恳恳;母亲怎么说,她就认真去做。最后她被留了下来,在我家待了十多年。现在我就明白,母亲在找帮佣的时候,要紧的不是能不能干,而是忠不忠心。记得有一次听母亲说,不会可以教,不忠心就不是教的问题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罗门在这方面曾犯过一次大错,当他看到耶罗波安为人殷勤,又大有才干的时候,就破格提拔他。王上11:28可惜耶罗波安虽大有才能,却缺乏忠心,最后造成以色列南北分裂。有时一个不忠心的人,越有才干还越可能造成危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我们要讲美好灵性,首先就是要向主忠心,如果教会只注重工人的恩赐才干,而忽略对工人忠心的要求,恐怕最后难免引起教会的分裂和混乱。

2、爱心   林前13:2         不能体现神爱的圣工都是没有价值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圣经里,爱心一直是被放在第一位的,只是对一个事奉神的人来说,忠心才是第一要求。讲到爱,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,大家称之为爱的篇章。而刚才我们念的第二节更是直接指向我们事奉神的人;我们再有恩赐知识,甚至表现出有行神迹奇事的能力,如果所讲的道没有神爱的调和,这样的道还是算不得什么。因为神迹奇事可能会令人惊讶叹服,但并不真能感动人心。今天我们传扬的救恩,不是因为耶稣在世时行了那么多神迹,使人自叹不如而折服,乃是因主舍命大爱的吸引,而来到主前,接受他爱的救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因此我们的讲道,不在高深的知识,不靠超自然的事迹,这些可以作为入门的辅助材料,主题必须是十字架的救恩,主爱的救赎。有人以为今天的世代,我们还在讲十字架流血替死,未免太过落伍,不合潮流。但我们深信,真能感动人心来到神前的福音信息,只有基督耶稣并他钉十字架。这是唯一“算得什么”的信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我们这里讲的爱心,不是人们社会理解的爱心,而是神的大爱。社会理解的爱心虽然也都是好的内容,是劝人为善,为美的;但这样的爱,只能是局限的,常是有偏向性的,甚至是缺乏公正圣洁要求的。就以母爱来说,人人都知道是人间最伟大的,因为它包括忘我的精神,但只是对自己的孩子,对别人,就没有母爱了。博爱应当是人间最了不起的,因为它具有广博的心胸,对每个人都同样的有爱心。但博爱却无法作到圣洁公义,真正的公正平等。这不是怪有博爱的人,而是受这世界罪恶的局限。而且博爱能帮助的,最多只是人今生短暂的需要,并不能真正解决人面对的实际问题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惟有神的爱,和一切人间的爱不同,是包含圣洁公义,有永恒价值和效果的。这爱正面的定义,可以从接下来第四到第八节,得到基本的认识。只有具备这样爱心的人,才是真有美好灵性的。

3、信心  帖前1:3  出于信心的事奉,才会蒙主的记念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福音时,受到当地市井匪类的扰乱破坏,不得不连夜离开那里。徒17:5-10他不知道这些初信的帖撒罗尼迦信徒,刚信主就面对如此的逼迫,是否能站立得住;当时他唯一能做的,就是凭信心把他们交在主的手里。我们从保罗写给他们的这两封书信可以知道,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在这一波逼迫中,不但站住,而且信心坚定,劳苦作工。帖前3:5-6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信的一开始,就指出了他们能够如此站住,是因为这福音传给他们的时候,不独在乎言语,更是在乎权能和圣灵,并充足的信心。帖前1:5
          帖撒罗尼迦信徒能够在苦难中站住,有美好见证,跟他们接受救恩时,不只是接受一种道理,而是经过圣灵工作,悔改认罪,有生命改变经历的救恩。只有这样对主的信仰,才是稳固的,合神心意的,有生命经历的,能在患难中站立得住的。如果只是建立在言语知识上,没有真理牢固的根基,没有充足的信心,当日头出来一晒的时候,就难免要枯干了。太13:6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信中特别提到“充足的信心”,既是指帖撒罗尼迦信徒信仰上的坚定,也是指福音内容的纯正全备,他在事奉中存仰望交托给主的信心。我们在传福音给人的时候,效果怎样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,只有凭信心仰望神自己作工。所以我们的事奉,必须是出于信心的事奉。

4、热心  罗12:11   只有火热的心才能常常事奉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神盼望我们事奉主,不是一时一事,而是要恒久不变的。教会里常能看到有些人一时受感动,心里火热投入事奉。可惜过不多久,兴趣过去,也就不再事奉了。有的虽然继续保持在事奉的工作里,但已经不再有活力,只是例行公事,当作职业,完成任务而已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的事工是去各地教会作培训。时间长了,对各地的同工也就慢慢熟悉,能记住了。通常我经常去的地方,是一年一次的轮着去。每当我经过一年,又去的时候,心中最担心的,就是到了以后,发现同工的人选变了。如果是新增加的生力军,那当然是好事;但有些应当是很基本的同工,也突然不见了。有时我忍不住会问,他们到哪里去了。回答不外乎两个。一个是他们冷淡退后,不想再事奉了;另一个则是,为了某些原因,彼此分开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不论哪个答案,都使我心中“冰凉”;我相信主的心是更难过。今天他希望我们事奉他,不但要保持心中火热,常常服事他,而且也能够常在一起,同心服事他。

5、专心  提前4:15          要全心全意殷勤作主圣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只有殷勤的人,才可能在工作时专心。一个懒懒散散的人,即使作工,也不可能是专心去作的。一个在工作上不肯殷勤的人,往往是以为这工作非他不行;所以他不在乎,懒懒散散又有什么关系,反正到时我替你做好就是了。这所谓的“做好”,并不一定是做得好,而只是做完毕,可能只是敷衍塞责的完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我们事奉,首先应当明白,神不是没有我们,他的事情就办不了了;这样我们做好做坏,他也只能接受。今天他给我们事奉,是给我们恩典和机会,使我们能在他事工上有份。既是这样,我们如果不殷勤专心,他完全可以不需要我们去作的。他不是只要我们完成任务就够了,而是要我们在工作中专心,全心全意的事奉,殷勤地作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们提到专心,我们很容易会联想到专职,说到全心全意,就会联想到全时间事奉。但这两者所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。专职是一个专门的职务,可是很可能你在自己的职务上并不认真负责。专心是反映我们事奉时的态度和心志,一个工作专心的人,可能并不是一个专职者。同样的道理,全时间事奉是指一个以事奉神作自己唯一工作的传道人,但他不一定真把全部时间都用在事奉工作上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有些牧师传道非常精通于品茶,钓鱼上。这不是说,牧师传道不能品茶钓鱼,但要在这些方面精通,是需要花些工夫的。如果只是偶尔休闲,是精不到哪里的。倒不如教会里好些平信徒,他们有自己的职业,但他们把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,都用到了教会事工上。这样的弟兄姊妹,还常自感亏欠,总觉得自己在做世俗的工作,爱主不够。事实上,神从来没有要所有信他的人,都全时间事奉他;神所要的是我们全心全意事奉他。一个全时间事奉的人,可能并不全心全意,这是我们事奉神的人必须明白反省的。盼望我们在事奉中,都能够专心。
         
6、耐心  雅5:7       事奉中不能急躁,效果不是立时就能得到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雅各以农夫耐心等候地里的出产,勉励我们在事奉中要有耐心,应当知道,不是那么容易,立刻就能看到事奉效果的。我们已经说到,事奉中需要有爱心,有信心,其实这一点就是需要有盼望;我们应当存着盼望去事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对神来说,如果他要让我们的工作,得到立时的效果,应当并不是做不到的事。但神不但有他自己的时候,也有他更深一层的原因,就是为了使我们自己也能在事奉中得到造就。一方面神要求我们事奉中操练信心,信靠他赐下效果;另一方面要我们明白,人心的刚硬,撒但的权势,使我们的事奉,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达到目的,要求我们更加尽心尽力;更有一方面,帮助我们谦卑认识自己,如果立时看到效果,会误以为是自己了不起,有恩赐,一鸣惊人。

7、甘心  林前9:17          甘心事奉才不会后悔,终必能从主得赏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只有甘心的事奉,才能蒙主的悦纳。说到甘心,我们就会想到马大被主责备的那次事件。弟兄姊妹常误以为,作伺候工作是世俗的事,所以不得主的称许。象马利亚那样坐在主脚前听道,其它什么也不干,那才是属灵。每当我在作培训时,总需要有一些弟兄姊妹预备大家的饭食。他们的工作,原是培训事工不可缺的一环,也同样是事奉;但常听到他们带着歉意跟我说,我们不够追求,只作世俗的事情。虽然我一再向他们解释,他们工作是同样重要;但真要扭转这样的片面认识,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相信耶稣会常到伯大尼马大的家,跟她的伺候也是分不开的。她那次受到耶稣的责备,不是因为她作伺候的事,而是她作得不甘心。路10:40-42马大在经过耶稣的责备后,确实长进了,明白自己的伺候,也就是事奉。所以当拉撒路复活以后,马大还是伺候。约12:2她没有因为受过耶稣的责备,这次就学乖,去坐在耶稣旁边,也省得那么辛苦忙碌了。她知道自己的恩赐才干在哪方面,认识自己伺候的工作,也是事奉,同样可以是上好的福份,得主的称赞;所以这次她作得甘心了。没有她的甘心伺候,就没有马利亚香膏膏主的环境,我相信她的伺候,也同样满足主的心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我们事奉,不在乎是作哪方面的事工;只要是为主作的,是教会的需要,圣工的安排,都一样是事奉,只要我们作得甘心。
         
8、谦心  太20:25—2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事奉神,不是作领导,乃是信徒的仆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从前我们把教会里作主圣工的人,称为牧师传道。以后因环境改变了,大多作主圣工的人,都不再是专职的传道人,而来自平信徒;所以大家都习惯称之为工人,仆人。近年来环境渐渐开放,教会在海外弟兄姊妹的影响下,又开始把负责同工改称为领袖,甚至领导。虽然怎样称呼只是一种名称,在中国的家庭教会里,至今也没有得到公认的职称评定;但有时也多少能反映出我们事奉神的人,和信徒之间是什么关系。而且这些称呼也会在无形中,影响我们事奉的心态;对自己在教会里的地位和作用,是怎样看待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从耶稣对我们的教导,很清楚我们事奉神的人,在信徒中,不是为大为首,而是为仆人。所以我感到称领袖领导,似乎不很合适。当然我们在事工上,或许需要起到领导的责任,但“领导”的职称,则显然跟一个事奉神的人,很不相宜,容易失去谦卑的心态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用工人,仆人,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事奉神的工人,服事主和弟兄姊妹的仆人。这样还比较容易提醒自己,在弟兄姊妹中,应有怎样的心态和地位。在北方有一个地方把工人称为“头羊”,我觉得也很有意思,是羊群中领头的,走在前面的;不但要领路开道,也要承担责任,迎向危险,带头争战。

9、戒心  彼前1:13          要随时约束自己的心,不能放任自流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今日世界最大的问题,就是缺乏约束。社会没有约束,每个人不服约束,在大讲民主自由的借口下,每个人对自我的肯定,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。这个问题也同样反映在教会里,在社会弥漫民主自由气氛下,弟兄姊妹也开始以为,在神的国度里,应当是更有民主自由了。甚至把民主要求,也加到了神的头上。他们忘了,人与人之间,应当有民主,因为我们都是神所造的,原是平等的。但我们和神之间,那是被造者和创造者之间的关系,这也能是平等的吗?
          彼得在这里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: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。并不是一切出于己心的意思,都是对的;我们的要求,在神那里都应当受到尊重的。我们需要有约束,不能放任自流,想怎样就怎样。既说约束,当然就有约束的方向,约束的范围;这方向就是我们的主耶稣,这范围就是圣经的教导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今天都还活在肉身之内,不可能总是那么刚强得胜。魔鬼就在我们旁边,不断送进试探的意念;我们的旧人也时时想勾引我们倾向世界,体贴肉体;凡此种种,都对我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,随时需要约束自己的心;也就是圣灵所结果子最后的那个“节制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为了配合上面提到的内容,都是用两个字的“心”,我把这一约束己心的要求,称之为戒心。

10、诚心  来12:28          要常存虔诚敬畏的心,不因事奉惯了而随便对待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在事奉中,很容易会因为事奉惯了,就习惯成自然;在作工的时候,熟练到不动脑筋的地步。正好象我们背主祷文惯了,在背的时候,就不再去深入思想它应有的教导;其实这是极大的损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我们刚才念的经文特别提醒我们,在事奉中,不要失去了虔诚敬畏的心。事实上我发现,一个事奉主多年的人,常会因为太有经验了,对所作事工就不以为意,认真的程度,会不如刚开始学习事奉的工人。就以讲道来说,开始有讲道事奉的同工,在准备的时候,会十分认真,虔诚预备自己的心,恐惧战兢在神面前,谦卑看待听道的会众;这是一个讲惯道的人所不容易保持的心态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启示录记载的以弗所教会,从各方面看,都是那么老练成熟;不论在事工见证上,在真理认识上,都表现优异。为什么还会受到耶稣这么严厉的责备呢?唯一的问题,就是“失去起初爱心”。启2:4如果他们这许多优异的表现,都不是为爱主的缘故作的;那么我们想想看,是为什么作的呢?他们的动力在哪里呢?可能他们自以为是有爱主之心的,在工作中也是辛辛苦苦,任劳任怨的;但由于做惯了这一切,失去了事奉的激情。他们爱主,只是因为他们感到“爱主是应有的责任”;他们作这些工,只是因为这些工作是在他们的本职范围,例行公事。他们努力去做,因为即使例行公事,也应当做好,才是尽责的表现,也能显出自己的水平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以弗所教会的问题,正在缺乏虔诚敬畏的心。求神帮助我们,使我们在事奉中,不陷入以弗所教会的错误光景中。

三、从经历上装备自己 约壹1:1—3  如约翰亲眼看过亲手摸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所传的,是生命之道,生命是无法用物质来界定的。它似乎很抽象,但却又是每个人都熟悉的,因为我们都在自己的经历里认识它。约翰说他亲眼看过亲手摸过,虽然他确实见过耶稣,触摸过耶稣,但他在这里说看过摸过,不是指耶稣在世时的人身。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,已经升上高天;这里他是指耶稣以受死和复活所作成的救恩,赐人生命的“生命之道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耶稣在世的时候,很多人看到过耶稣,拥挤过耶稣,但这些人如果没有相信耶稣,没有得着这生命之道,就不在这“亲眼看过,亲手摸过”的范围。这一看见,是着重在经历。而且既然是生命之道,这经历也就不是一般的人生经历,而是生命的经历。凡是人,都有人生经历,但这些经历跟生命无关,也不一定都有正面意义。一个流浪汉虽有丰富的人生经历,但他的经历,恐怕有许多对人生是有害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约翰要我们“亲眼看过,亲手摸过”的经历,乃是经历这位生命的主,经历他的应许,经历他的话语,经历他的作为;这才是对我们生命有造就意义的;不但可以造就自己的生命,也可以造就别人的生命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们听人讲道,往往年长的会比年轻的内容丰富,这还不只是因为年轻的经验不足,更是因为经历不够。应当承认,我们经历神的话是需要时间的,生命成长是需要经过丰富的生命经历过程的。我们要记得,我们这里说的经历,是以耶稣为中心的;经历他的应许,他的教导,他的作为,经历圣经的话;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人生经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们为主作见证的时候,虽然难免需要结合自己个人的经历,但我们在讲的时候,不是介绍自己经历事情的过程,而是在这一过程里,怎样看到摸到耶稣的作为,学到听到耶稣的应许。从这样的经历里,才可能使自己得益处,使听的人得造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这里我提出十个经历,有些是我们凡得到这生命之道的人,都必然经历过的;有些是我们应当追求经历的;有些经历虽似乎是来自负面的原因,但既然经历了,也能够帮助在类似情况下的人,作我们生命经历中的鉴戒。林前10:11

1、 得救的经历  提前1:12—16      是每个信徒都应有的,并要作好准备,随时见证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基督耶稣降世,为要拯救罪人。这是我们传扬福音的中心信息,基本内容。每个信主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,都接受了这一救恩。今天如果要求每个弟兄姊妹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,可能不少人会作难,我们常听有弟兄姊妹表示,很想传福音,但“讲不来”;就是这个原因。他不是不信,也不是不想传福音,领人归主,但讲不来,意思就是不会讲福音信息的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为此彼得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好方法,就是把自己得救的经历预备好。当有机会传福音时,不需要讲长篇大道理,只要告诉人自己是怎样相信耶稣的,信了以后又有什么转变。彼前3:15这样出自亲身的体验,虽然在救恩的信息上,会讲得不够全备;但至少可以让听的人,知道信耶稣是怎么一回事,有什么好处,是能够把人带到主的面前的。而且因为是讲亲身经历,不需要高言大智,长篇大论;在平时生活中随时抓住机会向人传,还更简洁有说服力。就是对我们自己来说,时时记得自己得救的经历,也是提醒自己,得力量得激励的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2、主爱的经历  约壹3:16      约翰在十字架底下才真正经历主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耶稣在世的时候,约翰常自称是“主所爱的那门徒”;他确实和耶稣常在一起,得到耶稣的教导和关爱,甚至还靠在主的怀里跟他交谈。约13:23按理说,他应当早就认识体验耶稣的爱了。但是他在晚年写的书信里告诉我们,“主为我们舍命,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。”他对主爱的认识,不是从耶稣在世时跟他要好开始的,而是“从此”,从为他舍命的十字架底下开始的。我特意查了原文,这里不是用一个简单的介词“从此”,而是用了两个字“从+这里”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过去约翰可能以为他跟耶稣最要好,是最懂得耶稣爱的人。可是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,他来到十字架底下,抬头看到他熟识的夫子,在那里受痛苦,舍性命。这是为了什么?他不但不应当被钉死,而且也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不被钉死。可是他却留在十字架上,不但忍受痛苦,更是忍受人的讥诮辱骂。为什么?不就是为他,为每个罪人吗?约翰忽然明白过来,这就是耶稣要给他,给每个人的爱,这才是真正的爱。和这一爱相比,靠在主怀交谈就算不得什么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我们都没有经历“靠主胸怀和主交谈”这样爱的机会,但当我们悔改信主的时候,我们都确实来到了各各他;在那里我们亲眼看到,亲手摸到主耶稣为我钉在十字架上,经历了主舍生流血的大爱。我们也“从此”知道了何为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因此,对我们弟兄姊妹来说,我们每个人都已经有了主爱的经历。现在我们的责任,是不忘这主爱的经历,见证这主爱的经历。如果我们因为被世务缠身吸引,而对主恩主爱感到模糊远离的时候,让我们回到十字架底下,再次看看那位为我们钉死十架的主,求主用他十字架上舍命流血的大爱,再次激励我们这冷漠的心。        

3、灵战的经历   罗7:21-25    是每个信徒生命成长过程中必有的经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信了耶稣,得到的不是进天国门票,而是得到永恒的生命。有哲学家说,生命没有两个片刻,是完全相同的,乃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。以人体来说,因为在不断新陈代谢过程中,所以确实就是如此,下一片刻,已经跟前一片刻不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既然我们信耶稣是得生命,这生命当然也是在不断变化更新过程中。耶稣说,他来了是要叫羊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。约10:10按照耶稣的要求,从我们得新生命起,我们就应当让这生命不断走向丰盛。但事实上,生命虽不断变化,却有可能向两个不同方向的变化,既有可能走向丰盛,也有可能走向衰弱。后者虽不是主对我们的希望,但却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如此发生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为此,从我们信主的那天起,在我们灵命里就开始了一场属灵的战争,就是我们刚才念的那段经文告诉我们的。在我们里面,会有两律交战;一个律是要我们顺从神的要求,行主所喜悦的事,这样的话,我们的灵命就会成长丰盛。但在我们里面,还有一个律,就是肉体中犯罪的律。这一律在我们里面,是出于我们的旧人私欲,借用魔鬼的试探诱惑,要把我们拉向世界犯罪的路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这两律交战过程里,当我们能顺从神的律,胜过肉体犯罪的律,我们的灵命就成长丰盛;但如果我们因体贴肉体,顺从了犯罪的律,具体的表现就是按肉体的邪情私欲行,那么我们的灵命就走向衰弱,处在软弱失败的光景下。这一灵战经历,也是每个弟兄姊妹,从信主那天开始,就不断经历的。而且这一灵战,将一直持续到我们人生道路的完毕,见主面的时候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每个人都有灵战的经历,但我们的灵战情况,却各不相同;需要求主帮助我们得胜肉体和肉体的邪情私欲,而且不是得胜过一次就够,需要不断的得胜。

4、生命的经历 约壹1:1         这是指经历神的作为、话语、应许。是灵战经历得胜的实际内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要亲眼看过,亲手摸过这生命的道,已经对这一经历作了解释。生命经历不是生活经历,而是指我们对神话语,应许,作为的经历。通过这些经历,不但自己得益,也使别人得造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生命经历也是每个弟兄姊妹都有的,只是有的经历得丰盛,有的在经历中常失败,因而得不到效果;反映出灵战经历不同的结果。我们常从弟兄姊妹生命经历的丰盛和贫乏,归结为他属灵生命的丰盛和贫乏。所以所谓生命丰盛,不是一句空洞漂亮的口号,是有实际内容的,是通过生命经历的丰盛与否来衡量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有时我们听一个人讲道,道理上虽讲得头头是道,但难免有枯燥无味的感觉;原因就是只有理论,缺乏经历。有些主内前辈,没有高深学问,也没有机智口才,但他的讲道,却能打动人心,震撼人心;因为在他的讲道里,不但有神的话,而且有自己经历这些话的见证,使听的人感动,也能得实际造就。我们把这样的讲道内容,称为有生命的供应,因为是经过讲的人生命的经历,再达到听的人生命需要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这一经历,对我们事奉神的人,就更加重要。我们生命经历越丰盛,我们就越能以自己经历去帮助人;在讲道的时候,也越有内容,越有生命的流露,使听的人得益。

5、蒙召的经历  徒26:19        这是每个事奉神的人必须要有的经历,一生道路的指针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圣经里论到蒙召,有两方面的内容。一方面是广义的蒙召,每个信徒都是蒙召的人,蒙召作圣徒。林前1:2这一内容因为就是我们得救的经历,所以不是我在这里要说的。另一方面是有特殊要求的蒙召,那是对专作神工之人的呼召,也就是我这里说的“蒙召经历”。这一经历对事奉神的工人是必不可少的。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蒙召不是献身,蒙召的经历是从神而来,献身的经历则可以出于自己的决定。一个事奉神的人,必须清楚自己是否蒙召,怎样蒙召。这样当我们走上事奉的道路以后,就不会因道路的艰难半途而废;因为既然是神召我们走上这条道路,神没有同意我们半途而废,我们就没有理由不继续走下去。这确实是很多事奉神的人,在实际经历中,能继续走在这条道路上,不偏离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这里也是向亚基帕王见证,为什么他面对这样众多的反对艰难,还是要继续传主的道;没有别的原因,他不能也不敢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。我们从上下文可知,保罗是指他在大马色路上所见的异象。他不但在那次异象里,悔改归主,而且也得到主清楚的呼召,一生事奉主。徒26:16
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我们事奉主,跟其它世上的职业相比,可能是得到的很少,要求却很高。如果你用自己的才干,从事其它职业,会得到更多的收益;可是为了作主圣工,不但得到的生活条件不如人,而且还在人前不容易讨好,被人误会,遭受冤屈。确实有事奉神的人,最后走不上去,离开这事奉道路的。如果不是因为这是神的呼召,不能违背,恐怕会有更多人选择离开这事奉道路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记得当我年青的时候,申请进上海传道人修养院受造就,院长焦维真女士叫我写一篇蒙召经历的见证。在老师们看了,认同这是出于神的呼召,也就同意我入学了。感谢神,虽然这以后也有软弱偏离失败的时候,但这一呼召却常在我里面,提醒我,挽回我,为我指出一生奔走的方向。直到今天,五十多年过去了,神的怜悯,使我还能走在这条事奉的路上,当初神呼召我进修养院,以后到灵修院的情形,仍然历历在目。在人生最后的这段路上,惟有求神继续保守,使我不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呼召。

6、灵恩的经历 林前14:5       我们在事奉中,必须有圣灵的同在、恩赐、能力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说起灵恩,在弟兄姊妹中很自然会引起不同的回应,对灵恩有很不相同的理解和偏重。但不论你是怎样认识的,我们都得承认这一经历对事奉神的人的重要性。当提到前面那几个经历时,我们会问“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”但当我们在提到灵恩经历的时候,则是要问,我们在事奉的过程里,“是不是有”圣灵的恩赐能力同在?这一经历的关键,不是“有没有过”,而必须是和事奉同步的。说得更清楚一点,如果“过去有过,这次没有;”那么过去有过的灵恩经历,并不能使你这次事奉也同样有如此圣灵恩赐能力的同在。我想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接受这一经历十分重要的前提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圣经里并没有“灵恩”这样一个专用名词;一般我们是指圣灵的恩赐,我们从使徒行传记载的实例可知,这一恩赐常表现在具体事奉中,随圣灵充满而来。圣灵充满不是标志一种灵程地位或程度,彼得保罗在作具体不同的事工场合,都多次经历被圣灵充满,并不是“一次充满,长期有效“的。而且每次圣灵充满情况的发生,都是在事工进行的过程中,没有为个人灵命需要而临到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使徒行传第二章记载的五旬节,是弟兄姊妹论到圣灵充满时,必然引用的经文。那一天的过程确实清楚告诉我们,圣灵彰显他的恩赐权能,对教会的事工,是起决定性作用的。我相信这是弟兄姊妹都能认同的。但在五旬节那天,圣灵充满的表现,只是在片刻之间呢,还是在整个过程里,圣灵都全面掌权呢?究竟圣灵对五旬节那天的目的,收获在哪里呢?是说方言令人惊讶呢,还是彼得讲道大有能力呢?这是需要我们都放下成见,谦卑寻求明白的地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虽然那天圣灵的充满是从门徒讲方言开始,但很明显这只是为了要引起人的惊讶,达到把人群聚拢的目的。圣灵真正的心意,也是教会永远不变的目的,乃是在那天三千人扎心悔改。我相信这才是圣灵那天充满的高潮和目的,充满在彼得的身上,充满在整个会场,充满在那三千人的心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盼望我们每个人在事奉中,都真能有“灵恩的经历”,让圣灵充满我们,使他的恩赐能力,在我们身上,能够不受拦阻地充分彰显出来,带给人扎心,带领人悔改。
         
7、患难的经历   林后1:4—6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各人的患难内容不同,但所学的功课总是类似,所得的恩典一定相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虽然这不是每个弟兄姊妹必须要有的经历,但事实上确实很少人能说不经历患难的。讲到患难的经历,可以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上都难免会遭遇的难处,甚至是我们作错了事而得到的后果。对这类患难,我们弟兄姊妹应当从经历里吸取教训,反省己责,达到“万事互相效力”的目的。罗8:28
          另一类则是“为主的缘故”而经历患难,我们常会联想到环境的逼迫,受苦坐牢这些经历。当然这类经历是重要宝贵的,但对更多弟兄姊妹来说,生活中为信仰被人讥诮嘲骂,为事奉被人冤屈误会,为主的名遭受一切物质精神上的损失。这样患难的经历,正是我们为主,为信仰所付的代价;我们应当勉励弟兄姊妹,在主那里是必定蒙记念,得赏赐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然如果我们有机会能为主名受苦,挨打,被关,坐牢,我们更应当感恩,不要灰心丧胆;因为这样的经历,不是人人可得的,这是主给你特别的恩典和机会。我深深体会,在这样的患难经历里,我们能从主学到的功课和教导,是任何其它场合都学不到,得不到的。在经过这样的患难后,连对真理的认识和亮光,都会达到不同的深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对事奉神的人,患难的经历就更有一个重要作用,就是保罗在这里向我们指出的,可以更具体有效地去帮助在类似患难中的弟兄姊妹。虽然我们各人患难过程和内容不完全相同,但在患难中能得到主的恩典总是相同的,而我们从患难中能学到的功课,带给我们心灵的造就,也总是类同的。正因为这样,事奉神的工人,这方面经历越丰富,弟兄姊妹会觉得他们的生命越丰盛,也越能从他们得帮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通常在弟兄姊妹中,说一个人生命丰盛,意思就是指他在主里有丰富的经历;大多就是指着这“患难的经历”说的。

8、低潮的经历  诗43:1 这也是事奉神的人难免的经历,我们经历了就能帮助在同样苦闷中的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我们灵命的所有经历里,这是一个常被忽略,认识不足,被误解的经历。很多弟兄姊妹甚至还不知道有这样一种经历存在,常简单把它当作是心灵软弱失败跌倒的一种表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其实每个神的儿女都会经历灵性的低潮;一个事奉神的人,在事工压力下,感到心灵疲乏枯干,更容易陷入这一低潮的光景。这是我们还活在肉身之内,在人的本性里,难免会有的局限。它并非失败软弱,不需要为此认罪;只要认识并排除造成灵性低潮的原因,就能从低潮中出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耶稣在客西马尼园里的时候,面对激烈的灵战,按他的人性,自然会引起一时的灵性低潮,发出保护自己,趋吉避凶的叹息。路22:42这正说明耶稣当时是在他的人性里,神智完全清醒的状态下,走上十字架的。虽然会有一时的灵性低潮,但这并不代表他内心真正的意愿;我们从他接下来的祷告可以知道,遵行神的旨意,才是他人生的目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马大,马利亚在兄弟拉撒路去世的时候,她们心中悲伤,对耶稣没有及时来到表示失望。约11:21耶稣知道在这样的时候,她们的灵性难免会陷入低潮,对一些事情因无法理解而彷徨困惑。但这不等于她们就不信他,失败软弱了。因此耶稣对这样的情形,没有责备,而是通过对话,启发她们,表现出对她们的体恤爱护,引导她们自己明白过来,就能从这样的灵性低潮里出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一个事奉神的人,常会因为事工长期压力太重,造成灵性低潮。如果不认识这灵性低潮的特性,以为是自己犯罪失败了,就容易被魔鬼控告,以为神离开我不爱我了;最后中魔鬼诡计,从灵性低潮走向灰心沮丧,甚至因失望苦闷而失败跌倒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因此我们对这一经历,首先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,找出原因,作出针对性,从低潮出来的方案。详细内容我在后面第十一课《工人的灵性低潮》会作讲解。

9、软弱的经历  林多11:29    这是我们失败的经历,可以使我们谦卑认识自己,也体恤帮助别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灵性软弱和低潮不同,虽然问题不如失败那么严重,但总是我们的问题,有需要反省悔改的地方。或是因为有体贴肉体的表现,或是有过激的言行,或是在世俗诱惑面前产生动摇。连保罗都承认自己会有软弱的时候。但注意他没有说“有谁跌倒,我不跌倒呢!”
          虽然软弱的经历不是必须,这样的经历也不是越多越好;但真经历了,确实能帮助我们体恤别人的软弱,有效地帮助别人的软弱。就好象一个有过身体虚弱的人,就很能体恤别人身体不好,需要从哪些方面多关心照顾;而一个身体一直很强壮的人,对别人身体虚弱,就不容易体会体恤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不但如此,我深深体会,当我们经历过软弱,又经过反省,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谦卑自己,认识自己。往往我们容易看自己比别人强,自以为是。尤其当我们在事奉中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,更容易沾沾自喜。这时如果我们能记住自己的软弱,就可以帮助自己从不合宜的得意忘形里清醒过来,让自己常有谦卑的心;在责备别人的时候不敢自义。

10、跌倒的经历    路22:31-34           这不是值得推荐的经历,但真经历了,回头以后要坚固别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这一经历不是鼓励弟兄姊妹去经历,但我们也得承认,在我们现实生活中,失败跌倒是难免会发生的。从耶稣提醒彼得的话里,我们对这一经历,必须记住两点;第一就是如果跌倒了,不要因此就自暴自弃,以为就完了,耶稣不再要我了。应当记住,耶稣正等待我们回头。就象他告诉彼得的,“你回头以后”,耶稣等待的,不是彼得跌倒,而是回头;耶稣看彼得,不在跌倒,而在回头以后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另外就是耶稣盼望彼得把自己跌倒的经历,化作今后对自己的督促和激励,也能够有效地帮助别人,体恤别人的软弱失败。过去彼得在这方面是有严重不足的,虽然他向主是有忠心,也希望自己能竭尽全力爱主;但他对自己认识不足,对别人则求全责备。耶稣知道如果只是劝他改过,是不容易达到效果的;但经过自己跌倒,能反省自己,有改过心志,他是能得到彻底改变的。果然彼得回头以后,成了另外一个人。在他的书信里,表现出他生命彻底的转变。彼前5:2-3他跌倒的经历不但改变了他,也达到了坚固别人的目的。

四、从真道上装备自己     彼后3:15—16      如保罗满有属灵亮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不但要在心志上、灵性上、经历上装备自己,一个事奉神的人必不可少的,也需要在真道上装备自己。耶稣需要的,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;这样的仆人才能把主人的事情做好。一个对主人的心意一无所知的仆人,光凭忠心,是无法完成主人交给他的任务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这里要求的见识,不是世上的知识学问;虽然这些在事奉中也可能是有益的,但却不是事奉神的根本见识。我们要作的是神的事情,所以这一见识的根本,是在认识神,明白神的旨意,知道什么是神所喜悦的。这些内容,离了圣经,我们就没有依据,只能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和好意,加以猜测,或擅自代替神的心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教会中最大的问题,就是以为我喜欢的,神也一定喜欢。常听到教会里有人提倡做的事情,不是说圣经里是不是这样教导,应当遵行;而是说,如果是神的话,也一定会赞同我这样做的。这样说的人,往往是因为所作的是一件自我欣赏的“好事”,如果神反对,难道神反对我做好事吗?这原是属于玩弄逻辑的诡辩,今天却公然被人在教会中引用,作肯定自己行为的方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就好象信徒中有人,虽信了耶稣,还要遵行诫命。他们的说法就是:神难道要我们犯诫命吗?我们不必守诫命,不等于我们就可以犯诫命,这个问题大多弟兄姊妹都已经能够认识;有些事情,虽然也不坏,但不能因此就认为,神一定赞同这样做,因为往往你在做的时候,把它代替了神要你做的。当神有明确指示要求的时候,你不遵行,却想用自以为的“好事”来代替,神是一定不会赞同的。所以我们必须明确知道,怎样在真道上装备自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现在我国教会,培训事工正大行其道。社会上也有很多培训,但都着重在技巧方法上的训练;我们称之为职业训练。今天如果我们的培训也是要训练一些宗教工作者,那么也只需要从专业知识,工作方法,职场经验等方面来教导。但我们希望栽培的,是神的工人,需要的是神所要的“见识”,也就是从圣经明白神的心意和教导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前面我们已经提了三个圣经人物作我们效仿的榜样,心志上要像迦勒,灵性上要像但以理,经历上要像约翰,我们在真道上也提一位作我们榜样的,那就是保罗。连彼得都在他书信里特别指出,神给保罗有属灵的智慧和亮光。虽然我们可能无法达到保罗这样的深度高度,但只要我们真有心渴慕追求,在圣经上下工夫,神也一定会帮助我们,为我们解开他的话语,得着亮光。

1、徒17:2-3      圣经是唯一信仰的依据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保罗要讲解、陈明,跟人辩论关于救恩的内容时,他不是本着他的雄才大略,而是本着圣经。今天在教会里,公开否定圣经的人可能并不多,但架空圣经,让圣经有名无实的情形,却并不少见。随着人的知识不断丰富提高,对自我肯定也不断增加,以至有些自称信仰纯正的人,也常用自以为好的意思,代替圣经的教导。他们认为,现在再把一切认识都局限在两千年前的圣经内容范围,那太落伍,早已被人唾弃了。所以不要老是圣经圣经的,那只是没有见识乡下传道人的说法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不要被这种时髦的论调所迷惑;圣经是神所默示的,神永不过时,圣经也不会过时。我们前面已经说了,人以为好的道理,即使确实并不坏,也不等于就是神的道理。我们不是要讲做人之道,乃是讲生命之道,是要给人永远生命的道理。这不是人的好道理能代替的,只有圣经,神的话,才能给人生命。离了圣经,我们就不知道何为信,为何信,如何信;只能是没有依据,人“自以为是”的信。

2、林前7:40    要有圣灵的感动和亮光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在这里不是要讲婚姻问题,只是引用保罗这里最后的那句话,“我也想自己是被神的灵感动了。”我们在解经时,需要有圣灵的感动和亮光。这不同于脱离圣经内容,假借圣灵名义说是来自圣灵的感动。称为亮光,是离不开光源的;真理的亮光,它的光源就必然是圣经里的话。保罗在论说婚姻问题时,虽不是在圣灵直接启示下得到的话语,但却是按照圣经真理的原则,作出的教导;所以最后他肯定这些内容是来自圣灵的感动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讲解圣经的时候,得着亮光,就是要从它的内容,得到深一层的意思。当我们从字面明白了它内容的意思,再进一步联系圣经更多内容,从而得到深一层的信息,我们称之为亮光。当然这亮光跟圣经真理的原则,一定是相一致的。我们得亮光的方向,是走向深度,进入真理,所以一定是跟全本圣经的真理原则,越来越符合的。约16:13

3、加1:8—9     清楚所传的道是从主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必须对自己所信的内容,要有十分的把握,才可能去传。有人以为这是不是会太主观;如果我们的信仰是出于自己的想象,那么自以为有十分把握,就确实是十足的主观。现在我们的信仰,是以圣经为依据,持守真理的原则,这就不是出于我们主观的愿望或臆测。圣经既然都是神的默示,我们从中得到的道,自然就是从主来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今天教会里有些道理传来的时候,都有最高级的包装,大肆宣扬来头有多大,先造成气势;想以此掩盖里面所充满的人意,让人不敢提出疑义异议。但我们看保罗对自己所信福音的把握,即使是天使来传一个违背所信真理原则的道理,也一定是魔鬼使者的装扮。如果有人来传一个违背真理原则的道理,那一定是假先知;而假先知不一定是世上没有学问地位的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然我们在这里指的是有关我们信仰的基本内容,不能有更改不同。在个别细节,不关基本信仰的认识上,当有不同的看见和理解,我们可以不认同,但不要轻易就定人为异端假先知。

4、林后4:5       信息中心围绕基督是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传道,最要紧的是信息中心必须是“基督耶稣为主”。这句话我们中文可以有两种理解,一个可以理解为,讲道都应当选用耶稣为中心的主题;另一个理解是,我们要传的信息,必须是“基督耶稣是主”。在原文很清楚是指后者。前者虽然也是以耶稣为主题,但却可以对耶稣有不同的意见和认识。只要是议论耶稣,不管怎样观点,就符合要求。当主再来之前,魔鬼的诡计也越来越隐蔽复杂,但我们只要牢守圣经教导,高举真理原则,还是能够识破他的诡计,拒绝貌似高深,却似是而非的道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往往弟兄姊妹以为,只要听到是跟基督教有关的题目,不论内容如何,也就可以算是在讲耶稣的道理;只要在通篇信息里,提到过耶稣的名字,不管耶稣在信息里是主角还是配角,也就是在“讲道”了。圣经给我们有很清楚的要求,我们要传的内容,必须围绕“基督是主”;我们讲道的内容,必须是传扬他是我们的救主,是我们的主。盼望弟兄姊妹在听道时,能够经过分辨而接受。而我们每个有讲坛事奉的人,更应当要牢记,我们不是传自己,乃是传“基督耶稣为主”。这就是我们要用以装备自己的真道。

5、林前2:2   真理主题惟有主钉十架。
          上面已经清楚指出,我们要传的内容,惟有“基督是主”。保罗在这里又进一步更具体指明,怎样才算是传“基督是主”呢?那就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。传十字架救恩的道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在罗马帝国年代里,被钉十字架的上千上万;但惟有耶稣基督的十字架是担当人的罪,在神前替死代赎的救恩。这是我们的基本信息,中心主题;一切教导都围绕这一救恩的内容。保罗具体向我们指出,这福音的内容,“第一,就是基督照圣经所说,为我们的罪死了,而且埋葬了,又照圣经所说,第三天复活了。”林前15:3-4
          保罗在这短短几句话里,两次强调“照圣经所说”,可见保罗对圣经的态度,认定是我们信仰唯一的依据。而基督钉十字架,不是伟大牺牲,流芳百世,而是他的死、埋葬和复活所作成的赎罪大工,是为我们的罪死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然保罗的意思,不会是要求我们每次讲道,就是重复耶稣钉十字架,死而复活,救赎替死,这几句话;但我们所讲的一切信息,却应当是围绕这一主题,解释这一主题,引向这一主题,根据这一主题的。而且这也正是全本圣经的主题内容。

6、西1:25      要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曾有人跟我说,你们信耶稣,讲来讲去,就是这些内容,不外乎耶稣基督,并他钉十字架;兜来兜去,就是在圣经里面;这不是太过狭窄了吗?确实我们不否认,我们的道理是不超出圣经的范围,因为我们相信,除此之外,没有其它的书籍是直接从神启示而来的;是关于救恩内容的。所以我们在论到救恩的时候,是没有其它书籍和内容,可以并列代替的。但我们对救恩的认识,却也并不只是根据片言只语就断章取义的;圣经也要求我们,把神的道理传得全备,就是要有完整平衡的认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圣经分新旧两约,有六十六卷,几十万字,几十位作者。虽然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,具有不同的地位背景,但所写的内容,却都围绕同一主题,就是耶稣在十字架作成的救恩。圣经这许多内容,乃是从多方面,要把神为我们罪人设立的救恩,阐述得清楚;在内容上,达到完整全备平衡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所以我们在传扬这救恩的时候,要传得全备,就不能只按照一处经文,予以夸大,以偏盖全,当作就是真理的一切内容。我们要对救恩有全备的认识,这需要从全本圣经的内容,以经解经,找出真理的原则,掌握真理的流向。我们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全本圣经接受相信基础上的;如果有一处经文,我们理解的时候,背离了全本圣经真理的流向,那么一定是我们的理解有错;需要把这处经文,放到全本圣经的内容里来解,这就是以经解经的基本原理。

7、提后2:15   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我年青的时候,在上海的传道人修养院受造就时,焦维真老师经常提醒我们,我们的院训就是这节经文。我们作神的仆人,讨神喜悦是第一要紧,放在一切的前面。其次是要作无愧的工人,在行事为人上,都要有见证,不羞辱主名。然后第三,就是要按着正意分解真理的道,认真踏实,以经解经,不掺私意,不走偏意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想这不只是我们当时在修养院的院训,这也是圣经对我们一切要事奉神的人提出的要求。讨神喜悦是我们必须首先要有的心志,也就是我在这一课开始时就强调的内容。作无愧的工人,这关系到我们的道德品质要求,是我在下一课就要讲的内容。但要作神合用的器皿,也必须有见识,按时分粮;这就需要我们是明白真道的,在讲解的时候是能按着正意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虽然保罗在这里向提摩太提出这一要求时,没有接下去解释,怎样才算是“按着正意”;但我们从圣经全备的教导里,还是可以找到有关具体内容的。在培训教材乙部分的第二课,就是讲这方面的内容,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讲解。但就按照我在这里提到“用真道装备自己”的这十点,如果能做到的话,应当也就基本是在“按正意分解”的路上了。

8、腓1:16     知道是为辨明福音设立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在讲解圣经的时候,也需要记住,圣经不是一本百科全书,什么都讲,什么都有回答。圣经乃是神启示人关于救恩的书,在这方面的内容,才是完整全备的,是讲解得平衡清楚的。因此我们传讲的人,也不要偏离了主题中心内容,以为我们从圣经,就对人间什么事情也都知道,也都有答案了。要常常提醒自己,“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”的;并不是什么都懂,什么都能回答解释的。
          记得我年青的时候,对耶稣和三个跟从他的人对话,最想知道的,就是他们是谁?后来又怎样了,有没有跟下去。路9:57-62现在我就明白,这类出于好奇,跟真理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,圣经并不是都有答案的。圣经记下这些对话,不是要介绍这三个人,述说他们的故事;而是要从耶稣跟他们的对话,明白我们要跟从耶稣,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要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在事奉的时候,常会碰到有人来问各样的问题。有些同工以为自己既然是事奉的工人,就应当对什么问题都能回答。其实我们应当会分辨,跟福音真理没有直接关系的,只是个别名词字句解释的,超出圣经内容范围的,这类问题就不是我们必须回答,能够回答的。我们不要忘记我们的职份,是为“辨明福音“设立的。    

9、犹3     要能为真道竭力地争辩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传福音,也难免会碰到人对真理歪曲攻击的挑战;这时就是我们的责任,需要起来为真道竭力地争辩了。由于提出挑战的内容会是多方面,多层次,多水平的,神今天在教会里,也兴起了不同的工人,来面对不同的挑战。为真道竭力争辩,应当是每个事奉神的人无可推诿的责任;但我们也必须承认,各人具备争辩的条件不同,我们应当在我们能力所及的范围内,竭力地争辩。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,我们争辩的目的,不是为了辩赢,而是为了辩明,使神的道理不因被人歪曲而造成对人的误导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们从圣经一贯的教导可知,在一般情况下,应当尽量避免跟人作无谓的争辩。提后2:23但保罗确实有跟人辩论的时候,那是在有众多旁听者的场合。徒17:17所以我的理解是,当和个人谈道时,不要争辩,这只会伤了和气,不欢而散;绝对不应为了要辩赢,而争得面红耳赤。当面对恶意挑衅,无理取闹时,也不必争辩,那是没有意义,只会给人更多毁谤亵渎的机会。但在不是针对个人,有很多听众的场合,我们可以竭力争辩,目的是要向听众把真道辩明,也确实会取得效果。徒17:34

10、但2:26—28      既要会解梦又要会说梦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有些弟兄姊妹从我培训教材的大纲,看到这一点,因为没有直接听过我的解释,不懂我这是讲的什么,怎么真道装备跟作梦扯在了一起。我想简单解释一下,弟兄姊妹就能够明白。我是借用但以理的一次经历,要说明我们在真道上装备自己很重要的一个要求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尼布甲尼撒作了一个梦,醒来后心里烦乱,想知道这梦是什么意思。但他却想不起梦的具体内容。其实这种情形在我们身上也可能有过,只是我们不是君王,把梦忘了也就只能算了。尼布甲尼撒却硬要他御用的哲士,把梦告诉他。这些人都是解梦专家,但却从来没有“说梦”的本领。这次王的要求,却是先要说梦,然后解梦。解梦不希奇,说梦只有真神的仆人但以理做到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我是借用这一件事,向同工们提出这样一个要求,就是我们不要只会为弟兄姊妹解梦,可能更多情况下,我们需要先为他们“说梦”,把他们自己说不出来,心里的梦说出来。我们有时会问弟兄姊妹,有什么问题吗?心中有什么难处吗?如果弟兄姊妹提出来,我们能开导他们,帮他们解决难题,这当然也是好的。但往往弟兄姊妹心里确实有问题,却说不上来,自己也说不清楚,到底问题在哪里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需要能象但以理那样,先要能说梦,然后再为他们解梦了。
          当弟兄姊妹来教会,来听道,他们经常都是带了梦来的;而且大多情况下,他们自己也不清楚,自己的梦是什么,只在朦胧中觉得自己饥渴,有需要。如果我们所讲的道,虽然没有错,但却不是对症下药,他们回去的时候,仍然是饥渴的,没有饱足感。但也有时我们讲完了道,有弟兄姊妹过来一把抓住你的手,激动地对你说:“你今天的道,就是对我讲的;你怎么知道我的需要和问题?我就是一直在这问题上苦恼困惑,得不到解决。”
          我想可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。这时不但他激动,我们不也一样激动吗?因为我们在讲道的时候,是先把他的梦说了出来,然后再为他解。我们能够把别人心里的“梦”说出来,那是离不开神的启示,圣灵的感动和引导;但也需要我们对羊群留意观察和关心。一个只顾自己兴趣而准备讲章的人,他满脑子只会有自己的梦,是不会有别人的梦的。